小鼠听觉系统与人类高度同源,而耳蜗基底膜上的毛细胞更是听觉信号传导的核心单元 —— 毛细胞一旦损伤便会引发不可逆听力丧失,因此精准获取完整、活性良好的耳蜗基底膜,是解析听觉机制、探索耳聋病因、开发治疗方案的首要前提。
但小鼠耳蜗仅绿豆大小,基底膜以毫米计,需全程显微镜下精细操作。灵赋拓普生物于本文整理了标准化 “七步取材法” 及实操技巧,帮你避开坑点、高效获取高质量样本。
1. 解剖取颞骨:奠定样本基础
-
操作流程:小鼠安乐死后,将头部用 75% 乙醇消毒;在显微镜下沿头部正中从枕骨大孔处剪开颅骨,小心取出脑组织(避免牵拉损伤内耳),最后取下双侧含耳蜗、前庭及半规管的颞骨块。
-
实操提示:剪颅骨时力度需轻柔,避免剪刀尖端触碰内耳组织,若脑组织粘连紧密,可先用生理盐水轻微冲洗再分离。
2. 暴露耳蜗:精准去除冗余结构
-
操作流程:取下含内耳组织的颞骨块后,逐层去除表面的膜性组织及软骨环样结构,直至清晰暴露耳蜗、圆窗和前庭窗。
-
关键注意:软骨环韧性较强,不可直接撕扯,需沿边缘缓慢剥离,防止连带损伤耳蜗外壁。
3. 打开耳蜗:把控力度是核心
-
操作流程:在显微镜下,用精细针头在耳蜗顶端开一个小窗,再在底部开第二个小窗。力度需恰到好处 —— 过大易破坏内部结构,过小则无法形成后续操作通道。
-
练习建议:新手可先在废弃颞骨上练习针头力度,熟悉 “刚穿透骨壁、不触及内部” 的手感后再操作正式样本。
4. 灌注固定:维持样本生理状态
-
操作流程:通过开好的小窗缓慢灌注固定液,使耳蜗内结构保持其生理状态。灌注的速度和压力都有讲究,需避免因操作不当破坏细胞形态。
-
核心原则:灌注需匀速缓慢,防止压力骤增冲散毛细胞或基底膜,确保固定液充分覆盖所有区域。
5. 脱钙软化:取出完整基底膜的关键
-
操作流程:将固定后的耳蜗放入脱钙液中浸泡,软化骨头。这一步是后续顺利剥离基底膜的关键 —— 脱钙不足会导致骨头过硬、无法分离,脱钙过度则可能破坏细胞结构。
-
判断标准:可通过镊子轻捏骨壁判断软化程度,以 “骨壁能轻微变形但不碎裂” 为宜。
6. 剥离软组织:暴露螺旋状基底膜
-
操作流程:待耳蜗软化后,轻轻剥离内部的前庭膜和其他软组织,此时螺旋形的基底膜会逐渐暴露。
-
操作技巧:软组织与基底膜可能存在粘连,可借助针尖轻轻挑起软组织,避免直接拉扯导致基底膜断裂。
7. 分离基底膜:最后一步定成败
-
操作流程:用精细镊子和精细解剖刀,贴近骨螺旋板轻轻分离基底膜,全程需保持动作平缓,确保基底膜完整性。
-
重点提醒:这是最关键的一步,若发现基底膜有撕裂风险,可暂停操作,调整镊子角度后再继续,切勿急躁。
成功获取高质量基底膜,离不开以下四点核心积累: -
工具适配性:精细针头、镊子、解剖刀是必备工具,工具的精细度直接影响操作精度 —— 劣质工具易导致样本划伤或破损,需优先选择适配微小结构操作的专用工具。
-
及时固定:组织固定不及时会导致细胞自溶,此前所有操作都会前功尽弃。建议小鼠安乐死后,30 分钟内启动固定流程,最大限度保留样本活性。
-
稳定与耐心:操作时可将肘部支撑在实验台面上,减少手部抖动;遇到组织粘连、剥离困难时,切勿强行操作,可暂停 1-2 分钟调整状态,耐心是避免失误的关键。
-
反复练习:没有人第一次就能做出完美的基底膜取材。建议先用废弃样本练习 3-5 次,熟悉各步骤手感后再操作正式样本,通过反复实操积累经验,逐步提升成功率。
合格的基底膜样本,可支撑多类关键实验,为听觉研究提供有力支撑: -
免疫荧光染色:标记特定蛋白(如毛细胞特异性蛋白),观察其在基底膜上的表达与定位;
-
电生理记录:通过膜片钳等技术,研究毛细胞的机械电转导特性,解析听觉信号传导机制;
-
基因表达分析:提取基底膜组织 RNA,开展 qPCR、测序等实验,探索听觉相关基因网络;
-
药物筛选:将基底膜暴露于潜在治疗化合物中,检测毛细胞存活率,评估药物的听力保护效果。
无论是刚接触耳蜗取材的新手,还是需要优化流程的研究者,若在实操中遇到力度把控、脱钙时间判断等问题,都可交流探讨。灵赋拓普生物也能提供从取材到后续实验的技术支持,助力大家高效获取合格样本,少走弯路,推进听觉领域研究更顺利开展。
合作咨询
CONTACT INFORMATION 联系电话 0755-86325431 联系邮箱 sales@topbiotech.com.cn 联系地址 深圳市光明区凤凰街道同业路恒泰裕大厦3B栋1502室 -
-